你在看我吗?
你在看我吗?由CITEC/Bielefeld大学提供

达芬奇的拉不可思议的《蒙娜丽莎》在艺术界占有特殊的地位,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。它还借用了一个艺术博物馆和鬼故事爱好者所熟知的现象:“蒙娜丽莎效应”(Mona Lisa effect),即一幅肖像目不转睛地盯着你在房间里走动,给人一种令人发狂的迷人印象。尽管我们知道眼睛没有动,但这种感觉肯定是真实的。

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卓越认知互动技术集群(CITEC)的认知科学家塞巴斯蒂安·洛思说:“奇怪的是,我们不必站在图像的正前方,就能产生被注视的感觉——即使图像中的人直视前方。在新闻稿中。“如果我们站在图像的左边或右边,距离不同,就会产生这种印象。‘被注视’的强烈感觉正是蒙娜丽莎效应。”

但是,根据Loth和他的同事Gernot Horstmann发表在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i-Perception蒙娜丽莎自己也没那么喜欢你。

蒙娜丽莎效应是一种存在了几个世纪的视觉错觉,它依赖于光和影的微妙相互作用,从而改变了我们对对象凝视的视角。因为画布是平的,所以一幅画的深度不能改变,但它可以看起来像它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坚持认为,蒙娜丽莎的凝视可以从一边看是怀疑的侧眼,而从正面看是深思的目光。但是,根据这项新的研究,给这种现象取名的画作实际上并没有展示这种现象。“这种影响本身是不可否认和显而易见的,”洛思说。“但在所有画作中,《蒙娜丽莎》并没有给我们这种印象。”

伦勃朗(<em>戴天鹅绒贝雷帽的自画像</em>, 1634年)也以似乎在观看观众的画作而闻名。
伦布兰特(戴天鹅绒贝雷帽的自画像梵高(1634年)的画作也以看起来在看观众而闻名。公共领域

霍斯特曼和洛思让24名研究对象在电脑屏幕上看蒙娜丽莎的图像,并试图确定她在看哪里。洛思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我们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们信念的影响。”我们对蒙娜丽莎凝视等事物的判断本身就有缺陷,所以研究团队“不能直接去问参与者他们的印象”。因此,他和霍斯特曼让参与者确定她的目光落在一个小折尺上的位置。研究人员把尺子放在离显示器不同距离的地方,并使用了15种不同的变焦级别(一些参与者看到了她的整个头部,一些只看到了她的眼睛),这样她的其他面部特征就不会影响她对目光的感知。

霍斯特曼和洛思收集了2000多份评估报告,并确定蒙娜丽莎根本没有直视你,只是稍微向右看。霍斯特曼在新闻稿中说:“更具体地说,凝视角度平均为15.4度。”“因此,很明显,‘蒙娜丽莎效应’这个词只是用词不当。”实际上,它更多地反映了观众。“这说明了一种强烈的欲望,想要被关注,想要成为别人关注的中心——想要与某人相关,即使你根本不认识这个人。”